香港管弦樂團是香港九大藝術團體之一,於1974年職業化,每年舉辦逾150場音樂會,為香港文化的重要支柱。談到古典音樂,大家都或許會先入為主,認為是高高在上、難以參透和欣賞的藝術形式:對於在去年4月履新港樂行政總裁一職的霍品達(Benedikt Fohr)而言,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,是推動整個城市文化發展的力量,港樂經多年努力已經培養了一群忠實樂迷,未來需著手把優質音樂推動到更寬闊的觀眾群光譜之中。
在香港談藝術,有些人常常帶有偏見,直覺覺得本地藝術沒有作為。Benedikt笑指:「我們常常都直覺覺得『隔離飯香』,論古典音樂香港本地樂團不及歐美百年老團;但事實上,港樂在近幾年正不斷提高自身質素,持續昇華,市民在香港已經隨時可以接觸優秀的音樂。」
「在2019年,港樂榮獲世界知名古典音樂雜誌《留聲機》所頒發的《年度樂團大獎》,是歷來第一個亞洲樂團獲頒此殊榮,證明我們的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一流的標準,成就卓越。」港樂行政及財務高級總監何黎敏怡(Vennie Ho)補充道。Benedikt把這歸功於音樂總監梵志登(Jaap van Zweden)以及一眾樂師的努力:「自2012年Jaap加入港樂開始,樂團在音樂上作出多方面嘗試,在曲目、節目編排和演出水平都屢創新高,成績亮麗。」這位國際知名的指揮家亦已續約至2023/24樂季,將繼續帶領香港管弦樂團再創高峰。
欣賞古典音樂,不再需要西裝骨骨、正經八百;港樂近年除積極提升整體藝術造詣之外,亦以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呈現音樂,希望吸引不同層面、年齡的觀眾:包括經典電影放映會配以現場演奏的配樂(如《星球大戰》正傳3部電影);專為三歲及以上小朋友而設的合家歡系列,由一眾主持引領大小朋友發掘古典樂的魅力;又與香港不同藝團合作,例如香港藝術節和香港芭蕾舞團,讓音樂與其他藝術表達形式融合;除了在作為場地伙伴的香港文化中心演出,亦經常到荃灣、沙田、香港大會堂等場地演出,把音樂帶到城市的不同角落。
Benedikt指出,香港樂迷的平均年齡約40歲,比起歐美成熟古典音樂市場的50至60歲來得年輕:「港樂有需要、同時亦有很大的空間拓展年輕聽眾這一區塊。近年我們會進行了不同實驗,嘗試以更輕鬆的手法推廣音樂,而反應亦相當熱烈,非常成功。」
港樂亦從另一角度幫助推動音樂的本地發展。「港樂一直積極支持香港本土音樂人才,致力推廣本地作曲家的作品,包括巡演他們的作品、與本地音樂人才合作演出音樂會、並透過不同的作曲家計劃,如從2018/19樂季推出的《何鴻毅家族基金作曲家計劃》,揀選本地作曲家譜寫作品,他們更有機會獲樂團委約,編寫新作品,並於於港樂音樂會中作首演。」
肺炎疫症橫行,社交距離政策打亂了港樂的節目鋪排,但如此同時開拓和加快了網絡和科技的應用。Vennie指:「場地關閉,樂師不能彩排,只能留在家中練習,即使場地重開,現時也最多只能坐一半座位,對我們的營運當然有影響。不過我們亦趁機發展科技,包括在社交媒體直播音樂會,相信此舉在疫情過後亦會受市民歡迎。」
香港管弦樂團作為香港的文化大使, 會繼續積極在本地和國際巡迴演出,展示樂團超卓的藝術水平,推廣香港音樂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