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當代藝術再不關心的人,怕且就算未有聽聞過草間彌生(Yayoi Kusama)的名字,也會對她那些顏色鮮艷的波點圖形、南瓜、不規則「觸手」有點印象。或許,這位日本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對不少人來說只是一種值得「打卡」的存在,但我們又有否問過:為何草間彌生在當代藝術界地位如此超然?
草間彌生生於1929年,在1958年移居美國,成為當時紐約前衛藝術界的其中一員。
其時,紐約藝術界的地位正逐漸提升,藝術能量澎湃,與巴黎和倫敦齊名,而當時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風潮就是「抽象表達主義」(Abstract Expressionism),講求藝術家一種即時性、潛意識的表達,例如領軍人物Jackson Pollock就會把大幅畫布放在地上,藝術家手持沾滿顏料的畫筆,在畫布上隨意舞動,線條形成一幅無需語言解釋、卻又非常懾人的作品。
Jackson Pollock, Lavender Mist(來源:Wikipedia by CC 4.0)
但是,抽象表達主義所推崇的隨機、即時、意識與身體融合的精神,看起來是一種崇高的藝術追求,但這種追求卻只「僅限男性」。當時藝術界對女性藝術家都有既定的刻板形象,認為她們的藝術都要具備陰柔的特質,草間彌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,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藝術語言,成為和以男性主導的紐約藝術界分庭抗禮的力量。
如果無秩序、隨機的線條是抽象表達主義的主要符號,草間彌生的波點則代表規律、重複、同樣。繪畫時,她需要全神貫注,投放時間,畫出一個又一個圓點;在過程中,她能夠「重奪」身體的自主權,在當時男性主導的藝術界,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。
南瓜(來源:網上圖片)
藝術界普遍傾向把草間的藝術作品與她的心理狀態(夢境、情緒病等)掛鈎。從「身體」的個度出發,在不停重複繪畫的過程、乃至鋪天蓋地的沉浸式作品,波點、無限網等符號化爲排解情緒的方法,或許這就是為何草間彌生的作品總能夠構築語言外的意義,翻起一股又一股的情緒波動。她曾經說過,創作過程能夠治愈她的內心;同樣地,身處她的藝術世界,我們也能獲得治癒。
Infinity Room (來源:Wikipedia by Pablo Trincado)